日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公示了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分为非遗旅游景区、非遗旅游小镇、非遗旅游街区、非遗旅游村寨4个类型,即墨古城入选“非遗旅游街区”并喜获授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通行古今的重要纽带,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珍贵印记。近年来,即墨古城全力保护和传承具有“即墨符号”的非遗文化,引进即墨柳腔、即墨花边、大欧鸟笼、即墨老酒、即墨大鼓书、黄氏烙画、葛村榼子、即墨麻片、官庄竹编等非遗项目,点线面联动,集中展销手造精品,并将非遗传统融入旅游体验,激发文旅融合活力,进一步推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2022年即墨区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山东手造”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即墨古城举办,集中展示、展演、展销即墨非遗项目,部分非遗传承人与观众现场互动,让市民和游客沉浸式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即墨柳腔
“杯接田单饮老酒,醉人乡音听柳腔。此来一路睹锦绣,更望琼楼非梦乡。”
柳腔,山东即墨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干隆年间,“肘鼓子”传入即墨后,与当地民间小调、秧歌相互融合,形成柳腔,主要流传于即墨地区,后流行于胶东一带,并传入青岛市区,2008年6月7日,柳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更好的传承传统文化、促进柳腔艺术在即墨古城生根发芽,引进柳腔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袁玲入驻古城,成立非遗柳腔传承人工作室,同时作为柳腔研学基地使用,内含柳腔项目介绍、柳腔传承人介绍、戏剧服装道具展等具有参观和研学实际性作用。
此前,即墨古城在县衙内引入MR技术,打造《童恢驯虎》等柳腔情景剧,使历史典故与传统柳腔共同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即墨花边
即墨花边,是一种在青岛即墨地区传承了几百年的单线织绣技艺,又称“即墨镶边大套”,要原料是优质亚麻布和特制丝光线,有台布、餐套、床罩、衣领等十几个品种,色泽以米黄、漂白为主。
其基础技艺源于鲁绣,与即墨西北地区的“小扣锁”结合,又吸收了欧洲在纸上绣花、抽纱等工艺特点,集锁、编、织、缠、拉、露、镶等20多种工艺,一针网、二针网、三趟布、四角花、缠柱代锁、搁边、代边等80多种针法为一体,是花边编织与手工绣花两种工艺的完美融合,素有“抽纱瑰珍”的美誉。
2011、2012、2016年,即墨花边手工编织工艺分别入选即墨区级、青岛市级、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1年6月,作为鲁绣的一种,即墨花边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2021年1月,即墨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城市代表设分会场,录制央视“小春晚”《东西南北贺新春》节目,即墨花边、葛村榼子、黄氏烙画、大欧鸟笼等60余个即墨非遗项目成为节目“主视觉”,让全国观众感受到了即墨的年味儿、文化味儿、乡情味儿。
即墨老酒
即墨老酒历史悠久、酒香醇厚,是著名的“中华老字号”,也是中国黄酒的北方代表,被誉为“黄酒北宗”。其传承千年的“守六法、把五关”传统酿造工艺于2013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适量常饮老酒,能促进新陈代谢,驱风散寒,活血散瘀,健脾胃,助消化,透经通络的功效,特别对腰腿痛、关节炎、胃病、妇女产后尤有裨益。
这款墨小牛即墨古城老酒礼盒,是2021春节限定款,属焦香型的窖藏十年陈酿。生态酿造,严格按照即墨老酒“守六法 把五关”的工艺精髓,酒液红褐透明、浓郁醇厚、后味深长、盈盅不溢、微苦而余香不绝。
即墨大鼓书
即墨大鼓书是山东省独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富有浓郁乡土气息和鲜明艺术特色,倾注了即墨数代艺人的心血。
作为“东鲁派”的一个支派,大鼓书采用坠琴伴奏,唱词讲究韵辙,唱腔有“慢板”、“四六”、“快板”三种。表演形式以唱为主,间以评白,其评白沿袭东鲁大鼓的特点,在运用即墨方言的基础上稍带徽音。
韵味十足的优美唱腔,搭配悦耳的伴奏和风趣生动的乡音,赋予这一传统说唱艺术独特的魅力。
即墨大鼓书,属于青岛,更属于世界。为将“大鼓书”这一即墨瑰宝呈现于世,并得以传承活化,即墨古城“用心良苦”,将“大鼓书”品牌效应与日常演出相结合,多次特邀传承人参加包括潘基文、郎朗等名家到访古城的汇演,聘请专业团队将二十多首演唱曲目全程录制,出版黑胶唱片、光盘和文创产品,并向世界推介。
法国当地时间2019年6月6日,即墨古城结集出版的《即墨大鼓书》音乐专辑在MIDEM戛纳国际音乐博览会上首发。2019年8月,即墨盲人大鼓书艺人走进国家大剧院演出。
大欧鸟笼
制作技艺始于明代,已有500年历史,被誉为“京笼”。工业复杂、造型美观、质量优良,选用上好的竹料及梧桐木,有独到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入选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葛村榼子
葛村榼子,又称“榼花”,“饽饽榼子”,学名“果模儿”,方言里念“ka”子,是用来加工制作花样面饽的模具。
即墨流传着“官庄筛子,窝洛子缸,葛村的榼子走四方”的民谣,传承了200多年的葛村榼子,是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地区民间木雕技艺的典型代表,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
纯手工雕刻的榼子,花纹清晰,刀工精美,有荷花、老虎、狮子、麒麟、石榴、蝉、小燕子、福、寿、禧、元宝、铜钱等多种图案,主要以优质苹果、梨、山楂等果树类木材为原料,用圆凿、弯铲、平铲、木质手锤等大小30余种雕刻工具,经过摸墩、割板、凉晒、画样、排料、气蒸、刨平、拉荒、雕纹、磨光等10余道工艺流程制作而成,处理过的木材韧性强,不易开裂变形,结实耐用,使用时间可长达百年。
黄石烙画
传承百年,即墨代表性民间工艺美术品。以烙铁为笔,运用白描、工笔、写意手法,创作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作品,图案栩栩如生,意象深远,具有较高鉴赏和收藏价值。
即墨麻片
出现于晚清时期的即墨麻片,始创于茶食店“馥郁斋”,可谓许多老即墨人的心头爱,是从小到大爱吃的美味。即墨麻片呈浅黄色,长7厘米、宽2厘米,厚度1.5毫米,具有香、酥、脆、甜等特点。
“未从入口,先闻其香”,“片薄如纸、不嚼自化”,因其面片薄平,色泽金黄,芝麻散匀,背面气泡,入口脆香,曾为皇家贡品,登上王公贵族上流社会大雅之堂。有形容皇妃品尝麻片情景的诗句为:“稍沾唇齿醉酥香,点点芳芝缀浅黄。何故难博妃子笑,墨城麻片几时尝。”
官庄竹编
始于明永乐年间,有竹编筛子、竹筐、竹篓、竹椅等20多个品种规格,造型精美,用料考究,结实耐用,畅销省内外。
剪纸
剪纸,又称刻纸,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在中国,剪纸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剪纸,被誉为“无墨的中国画”,是巧夺天工的指尖艺术,讲究千刀不断,线线相连。剪纸,亦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当即墨古城遇到剪纸艺术,又会呈现出怎样的艺术之美?让我们通过一组剪纸作品来领略一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