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一夜百花开,绿柳红桃次第栽。
农历二月,气温回升,春意渐浓,山东各地的花也相继开放。
肥城桃花、阳信梨花、临沂油菜花、济宁的樱花……一派“乱花渐入迷人眼”的景象,让人不由得感叹“怎么也逃不出这花花的世界”。
“春华秋实”,春华不仅孕育秋实,其本身也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
01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踏春赏花是春季出游的重点。百花盛开,吸引的不只是蜜蜂传播花粉,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出门“吃、喝、玩、乐”。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赏花出游与乡村旅游也日益联系紧密,成为农民增收,农村致富的新“花路”。
山东各地如何做自己的“花样文章”呢?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赏花经济”相关企业520.1万余家,2021年新增注册企业116万家,增速30.8%。其中,山东相关企业数量63.4万家,位居全国首位。
山东素有“落叶果树王国”之称,桃树、梨树、杏树等等果木树种在山东十分常见。在赏花经济出现之前,这些果树的价值只在秋天才得已体现。赏花经济改变了这一局面,延长了农业产业链,让农民在农业全生产链上都能获得收入。
山东不断挖掘地方特色,延伸“赏花+乡村游”产业链,打造集观赏、采摘、吃、住、行等多方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助力乡村振兴。
02
由于花期有限,为了最大限度制造大声量,吸引更多游客,山东各地举办了各具特色的“花节”,肥城桃花节、菏泽牡丹节、冠县梨花节等等,仅梨花节,山东就有莱阳、冠县、阳信三地分别举办。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省内各种“赏花节”、“赏花游”已达上百个。
众多的“花节”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面临着同质化的问题,除了肥城桃花节、菏泽牡丹节、冠县梨花节等做出了品牌效应之外,其他许多“花节”的知名度、活跃度均有待提升。赏花经济如何做到“年年岁岁人不同”,保持对游客的持续吸引力,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在这一方面,山东一些地方推陈出新,采用“共享+农业+生态+旅游”的新型模式,让游客有机会深度体验农业生产的全过程。
济南就将赏花与特色种植相结合,打造生态观光旅游新模式。游客可以在观赏过程中认领果树,既可以在果园现场打卡,也可以通过直播平台线上展示“云花”,果树从开花、结果直至最后的采摘,游客可以全程参与,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涵。
应对花期短暂的问题,一些地方种植多种花木,争取季季有花,时时不同。在曲阜吴村镇,在一环三区所有村庄道路两侧,种植7种特色花卉,打造出全长60公里的四季花海,确保全年开花,四季常绿,不仅美化了乡村,也提升了致富能力。如此赏花游就不再是春季独有的休闲旅游活动,而是全年都有期待的旅游项目。
03
越来越多的地方将用赏花作为突破口,融入更多的民俗活动和文化内容,挖掘当地本土文化,通过打造乡村文旅综合体,助力乡村振兴。
青岛西海岸新区将手工艺、民俗及农事体验活动融入牡丹产业园,让游客拥有了更多体验,增加了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也能利用民俗推广,增加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山东各地在花上做文章也不只是赏花经济一条道,鲜切花,盆栽花木等传统花经济实力也不弱,形成了青州花卉产业基地、菏泽牡丹产业集群、临沂花卉产业集群等多个产业集群。2020-2021年度,山东实现花卉出口额1223.58亿美元,增幅达67.85%,实现了花卉大省向花卉强省的转变。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山东“花样文章”会越来越多,如何更多地挖掘花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生物价值,让花经济结出大硕果,是山东各地需要持之以恒为之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