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建设农业强国、农业强省的工作部署,我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行动,努力建设农业强市。从6月21日起,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乡村振兴在行动”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向大家介绍我市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大振兴”方面的生动实践、重大进展和典型经验。本场发布会是主题系列发布会的第一场,由市农业农村局围绕“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发布。市政府副市长宋明杰;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袁瑞先;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杜绍波;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程兴谟;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宋晓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宋明杰 市政府副市长
袁瑞先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杜绍波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程兴谟 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
宋 晓 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
主持人
徐树成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市新闻办主任
青岛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情况
市政府副市长 宋明杰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勇担使命、笃行实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干,一锤接着一锤敲,推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一是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稳产保供基础持续夯实,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00万吨以上、蔬菜600万吨以上、果品100万吨以上、肉蛋奶100万吨以上、水产品100万吨左右,基本形成了“36111”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重要农产品保障能力位居全国36个大中城市前列。乡村产业加快融合提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位列全国第六,农产品出口额稳居全国城市首位。
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农村人居环境由“清脏”向“治乱”拓展,累计完成农村改厕91万户,农村污水治理率达到61%,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600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个省市级美丽村居等串珠成链,21.96万户美丽庭院以“小美”聚“大美”。
三是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493万农民成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受分红福利,3万余农民群众通过乡村公益性岗位实现上岗就业、稳定增收,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20820元增长到27701元,绝对值保持全省第一,农民收入增长率连续高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44∶1缩小到2.26:1。
四是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
城乡路、水、电、客运、垃圾清运等一体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万公里,其中优良中等路率达到91.7%,稳居全省前列,村内道路硬化基本实现“户户通”。
五是乡风文明显著改善。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实现全覆盖,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覆盖率达99%。大力倡导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了“德育乡村”“绿色超市”“好家风加油站”等基层特色做法,全市建成131处结婚礼堂,推动形成了“喜事新办、新事简办”的婚庆新风。
六是乡村治理水平持续提升。
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融合体系逐步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全面优化,全市五星级村党组织达到50%以上,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全面建立,“五议一审两公开”议事决策程序、一村一法律顾问机制等实现全面覆盖,乡村治理由“村民自治”向“融合共治”加快转变升级。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得益于党中央、省委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共同支持,得益于广大“三农”工作者和农民群众的不懈奋斗。工作中,我们重点抓好了四个方面。
一、坚持顶格推动
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和“四个优先”的要求,把“三农”工作“重中之重”落到实处。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任主任,市政府主要领导、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主任,34个市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的市委农业农村委员会,统筹推进乡村“五个振兴”。市委领导定期主持召开乡村振兴专题会议,建立五个专班定期通报会商制度,增加组织、财政、自规、住建四个部门分管领导为农办副主任,不断增强工作推进的系统性协同性整体性。每年以“市委一号文件”印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出台《关于高质量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意见》《关于加快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促进共同富裕的意见(试行)》等重大政策文件。每年制定农业农村重点任务、重点项目清单,将责任细化分解到乡村振兴每个专班、每个单位,实施每月一调度、每季一盘点、半年一督导、年底一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二、坚持要素统筹
统筹“人、地、钱”关键要素,持续强化政策供给。依托青岛农业大学,建立乡村振兴专家顾问团,汇聚国家、省、市专家40人,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实施人才返乡入乡促进行动、“乡村英才”选培行动、“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高素质农民培育等,累计建成农业领域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74个,重点农业科技领军企业研发人员达4700余人,高素质农民总量达19万人。每年安排至少5%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乡村振兴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落实“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要求,建设期内给予每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50亩的建设用地指标。把农业农村作为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出台《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适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发展农业保险和再保险,推动各类资本投入乡村振兴。
三、坚持改革创新
以13项国家级、省级试点为抓手,推动城乡间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在平度市、西海岸新区、胶州市开展全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在全省率先出台《青岛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股权管理办法》,赋予农民群众更多财产权利。创新建设全市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系统,实现多部门互通互联和信息共享,开展跨部门、多层级“一站式”联合审批。巩固改革成果,全市农村产权交易额累计突破88亿元,促进了农村资产资源优化配置。
四、坚持典型引路
建立乡村振兴典型库,完善典型发现、培育、总结、推广工作机制,示范片区、“数智”农业、“道德乡村”等多项典型经验被省部级领导批示、在全国全省推广。仅2022年,就在农业农村部等国家政务平台推广我市“三农”经验40多次,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国家媒体平台宣传我市“三农”工作160多次。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展会宣传推介乡村振兴工作,先后承办了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推进会、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产销对接大会、全国经济作物生产机械专题演示展示会、中国预制菜产业大会、中国国际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中国兽医大会等重要会议,全市乡村振兴工作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持续提升。
下步,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目标,铆足干劲,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力量。
青岛市乡村产业振兴有关情况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袁瑞先
全市夏粮生产情况
夏粮生产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我市夏收从6月2日开镰收割,6月13日进入集中收获期,截至6月20日,今年全市340多万亩小麦全部收获完毕,颗粒归仓。得益于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措施实,今年全市夏粮生产面积同比增长大约2%,亩均单产同比增长2%左右,小麦总产同比增长4%左右,良种覆盖率达到99%,呈现面积增、单产增、总产增、品种优“三增一优”的特点,为全年粮食丰产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市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情况
近年来,青岛市农业农村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始终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着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实施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建设行动
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建设7个(西海岸、即墨、胶州各1个,平度、莱西各2个)万亩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推动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统筹农田规模化、技术标准化、装备智能化、环境生态化、服务专业化、管理科学化“六化同步”,实现良种使用、农机作业、统防统治、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先进技术应用、农业废弃物回收等“七个全覆盖”,带动全市305万亩粮田科技增产。6月19日,经省农业农村厅专家组实打测产,平度市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核心基地小麦亩产达到837.2公斤,刷新青岛市小麦单产最高纪录。目前,全市共培育出国家粮食生产大县5个,其中,平度市连续11年获评“全国超级产粮大县”称号,连续10年蝉联全省产粮大县冠军。
二、实施产业链和大项目建设行动
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以大项目带动产业大升级。每年签约过亿元农业项目30个以上,今明两年,全市共开工建设过亿元农业大项目80个、计划总投资688亿元,年度总投资156亿元。其中,总投资18亿美元、占地1790亩的益海嘉里食品产业园是青岛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外资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占地1000亩的上合绿色农产品博览中心,将建成国家级绿色香辛料交易市场;总投资30亿元、占地1000亩的利群农产品精深加工类物流项目,将打造江北地区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仓配一体化智慧物流基地。实施强龙头战略,优选26家农业“金花”和15家链主企业,重点培育,打造市场广、知名度高、带动性强的领军型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55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20家,带动形成2条千亿级,8条百亿级和15条十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链。202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925.6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2200亿元,农产品出口额达到432.7亿元,稳居全国城市首位。今年一季度,我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9.7亿元,同比增长4.4%,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
三、实施现代农业“双强”行动
创新实施种业强农、数字强农“双强行动”,争取市级资金4500万,在全国率先创设“拨改投”种子金,在农作物、畜禽、水产、微生物四大板块均培育出种业单项冠军;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首批国家种业阵型企业中,青岛市有9家入选,居同类城市第一位。高起点打造青农大数据中心,实现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重大动物疫情防控调度中心、农村三资监管中心、乡村振兴可视化展示中心“四大中心”一体化集成。创建1个国家级、4个市级数字农业示范园区,全球首艘10万吨智慧养殖工船正式运营。抢抓产业发展新风口,实施预制菜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重点推进“2+7+N”预制菜产业集聚发展,全力打造预制菜产业发展高地。
四、实施改革激发产业活力行动
坚持以10项国家级、3项省级改革试点为抓手,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深化承包地改革,在平度市、西海岸新区、胶州市开展全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探索不同类型村庄延包路径。在全省率先出台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稳慎推进宅基地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493万,在全省率先出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股权管理办法,赋予农民群众更多财产权利。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农民合作社576家、示范家庭农场413家。构建从市到村四级互联互通、有机衔接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全市累计交易额突破88亿元。
五、实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
坚持面上整治、点上突破、片上示范,循序渐进,推动美丽乡村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梯次跃升。面上,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创新开展村容村貌“微整治·精提升”,打造“微景观”2.3万处。今年,按照“清底子、建机制、固长效”的思路,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大起底、大整治、大提升”,清理农村垃圾6.3万吨,治理村内外乱堆乱放点5.7万余处。点上,以美丽乡村抓点带面,实施美丽乡村、美丽村居、美丽庭院“三美”示范创建,实现141个省级、600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个省市级美丽村居、21.96万户美丽庭院“三美”共融、美美与共。片上,以高质量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为突破口,立足全国一流的目标定位,高质量建设10个市级,带动建设36个区市级示范片区,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探索青岛路径。
下一步,将锚定加快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这一目标,牵牢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以乡村产业蝶变升级带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建设农业强市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