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全国唯一“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落地,亚洲唯一“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启用。作为“合作中心”和“协作中心”的承接地,作为国务院批复的第一个“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牢记“国之大者”,积极服务国家海洋重大战略需求,坚持海洋生态优先,深耕海洋领域开放合作和科技创新,在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上,实现了重要突破。
打造“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
主动服务构建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
“要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积极发展‘蓝色伙伴关系’”。西海岸新区把开放合作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必由之路,抢抓“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国“海洋十年”发展契机,深化推动与各国海洋领域的务实合作,拓展国际海洋合作空间。
2013年,第16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提出“深化各领域合作,中方将考虑建立东亚海洋合作平台”。2015年,自然资源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启动共建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地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东盟和中日韩的重要桥头堡,西海岸新区成为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总部和东亚海洋合作青岛论坛的永久举办地。自2016年正式启动,西海岸新区牢牢把握时代机遇,高度聚焦海洋经济发展,借势国家战略、搭建开放平台、打造一流环境,以论坛展会为纽带,促进东亚乃至国际间海洋交流合作,连续成功举办六届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和东亚海洋博览会,累计发布26个重量级报告(指数),成立5个国际联盟和4个协调机构,平台国际影响力和论坛美誉度不断提升,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海洋论坛和知名海洋展会品牌。
2017年,联合国将2021至2030年定为“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年1月,联合国在全球发起变革性海洋科学运动——“海洋十年”行动,拉开了从海洋科技到基于海洋科技的全球海洋深度治理的巨大变革。联合国“海洋十年”的使命、愿景与中国倡导的共建海洋生态文明理念要求、打造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西海岸新区是首个深度参与“海洋十年”的地方政府,2022年6月,以“携手‘海洋十年’,合作共赢未来”为主题的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成功举办。论坛上,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联合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和国际机构共同申办的“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获批,落户西海岸新区,成为联合国在全球范围内首批批复的5个“海洋十年”协作中心之一,也是中国唯一获批的协作中心,亚洲唯一一个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
西海岸新区持续放大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功能,推动青岛论坛实体化运作。经过密切沟通,2023年2月15日,由自然资源部、山东省政府和青岛市政府三方共建的“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共建协议签署暨揭牌仪式在西海岸新区举行。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实体化运作取得重要成果,并且从区域性到全球性实现了质的飞跃,西海岸新区的“蓝色朋友圈”越来越大。
“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的落地,是加快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对提升我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引领力、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在青岛市委常委、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孙永红看来,“‘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是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引领性的高能级平台,叠加国际合作、科技研发、生态保护、经贸推广、海洋智库等多种优势,不仅是新型海洋研发机构,更是海洋治理实践平台。合作中心的核心理念是融合,创新整合、深度融合全国全球的各种资源要素,在西海岸新区打造海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样板,进而向全国、全世界推广。”据介绍,合作中心将从国际化运作、常态化运营、市场化发展角度创新体制机制,重点发挥五个平台作用。
海洋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平台。依托青岛众多涉海科研院所、高校及涉海企业等打造海洋科研联盟,汇聚国内外优势资源,形成多学科发展和跨学科交叉融合,推动联合国大科学计划落地,不断增强海洋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促进更多海洋科技成果实现就地转移转化。
现代海洋产业培育平台。发挥社会力量组织开展地方间合作交流,推动资金、技术、项目、人才、信息等要素资源精准对接。推动与有关国家共建海洋国际合作产业园区,实施蓝色经济合作示范项目。培植涉海骨干企业“走出去”,推动多方合作共赢。
海洋生态建设合作平台。为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提供支撑,推动在海洋生态保护、应对海洋气候变化及海洋灾害、海洋综合管理等领域务实合作,提升我国参与全球和区域海洋治理能力,共同应对全球海洋挑战,携手共建人海和谐的美丽家园。
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平台。通过国际专家智库建设,组织开展海洋经济融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和RCEP等重要区域合作机制路径和金融政策研究,探索形成青岛实践新经验。
国际海洋事务交流平台。以服务国家海洋领域重大战略需求为指引,深度参与联合国“海洋十年”工作与涉海国际组织事务。聚集全球海洋观测伙伴关系区域办公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和平台,推动双多边海洋领域合作。持续推动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高质量建设,加强平台的实体化、专业化、特色化和国际化运作,积极构建蓝色伙伴关系。
另据了解,近年来,西海岸新区一直致力于实施海洋领域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海洋经济竞争与合作。高标准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推进青岛港加快向枢纽港、贸易港、金融港转型升级,外贸航线达到215条,与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通航贸易,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跃居全球第四、第五位,海铁联运箱量连续8年位居全国港口第一。高质量建设国际合作园区平台,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推进“自贸2.0版”改革,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累计探索形成252个创新案例,9项试点创出全国经验,商务部发布青岛自贸片区三周年综合评估报告,青岛片区迈入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一梯队;放大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效应,建成中日韩消费专区电商体验中心、日韩服贸港,跨境电商进口在全省占比超70%;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集聚了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家企业。
打造海洋科学城
主动服务海洋科技自立自强
“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西海岸新区瞄准海洋重大战略需求,突出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水平人才高地和高品质创新环境建设,系统提升海洋科技创新力,积极打造面向世界前沿的海洋科学城。
引建高能级创新平台。西海岸新区制定实施《关于支持大院大所向区向海发展的意见》,“敞开胸怀、拥抱科技”,向全国院所发起“征集令”。通过定向招引、合作共建、政府扶持等多种形式,集聚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50家,其中海洋物探及勘探开发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明月海藻活性物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涉海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中船海洋装备研究院、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等国字号涉海科研院所10余家。
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吸引13家科研机构,围绕近海环境、深海大洋、海洋生命三大领域,开展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协同创新。
与清华大学合作建设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探索“强核心、大平台、产业化”研发新模式,聚焦“新海工产业、海工高端人才和海工高端装备”三个短板,打造海工协同研发综合体和产业化示范基地。目前,北京、青岛两大研发基地启用,16个研究中心团队陆续进驻。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布局“一院(青岛航空技术研究院)一园(航空产业园)四公司(中科航星、中科方舟、中科国晟、中科睿航)”,突破轻型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超音速无人机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成为全国首个开工的“十四五”大科学装置。
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西海岸新区坚持把引进高校资源、推动校城融合作为经略海洋、服务发展的重要路径,定向吸引内陆涉海高校“亲海办学”,新引进中科院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一流高校项目;鼓励驻区高校设置海洋相关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等驻区高校成立海洋学院,建设海洋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全区建成或在建高校21所、在校大学生19万人,其中涉海高校达到11所;累计引育各类人才78万,其中海洋人才7.1万人、涉海合作院士达到25名。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聚专业人才5000余人,其中华大基因拥有科学家200余名。“芯屏”产业已集聚专业人才2万人,未来5年将达到5万人,其中芯恩集聚专业人才3000人、行业资深专家300余名。
营造高品质创新环境。创新成立海洋产业创新联盟,依托优质科研资源和骨干企业,采取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方式,靶向开展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先导性技术攻关。建立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机制,企业出题、校所答题、联合攻关、政府服务、金融支撑,设立1亿元的高校校长基金,建成运营高校科创成果交易中心,促进科研成果高效、就地转化,首批校长基金累计支持51个项目在新区转移转化。青岛中加特与李华军院士共建院士工作站,破解海洋施工作业装备关键部件卡脖子短板。明月海藻集团研发生产的体内植入组织工程级海藻酸钠打破国外垄断。中国石油大学孙宝江团队主持完成的“海洋深水钻探井控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涉海创新要素集聚成势,支撑现代海洋产业提质增效。建设“海上粮仓”,创建首个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总面积553.6平方公里,“深蓝1号”实现养殖规模化、品种多样化、收鱼常态化,国家级海洋牧场达16处、占全国总数的9.5%。船舶海工、海洋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全面起势,建成全球最大海藻加工基地和海洋基因库,世界最大吨位级“海上石油工厂”P70、全球首艘10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世界最大的圆筒形“企鹅”FPSO等高端海工装备产品从西海岸走向世界;强力推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绿色低碳新材料、氢能与储能等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建设,集聚芯恩、京东方、青岛光电产业园等总投资1500多亿元的50余个重点项目,中国北方半导体及光电显示产业新高地加速崛起。获批以来,西海岸新区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8%。2022年,全区海洋经济贡献率及增速均位居全市首位,实现海洋生产总值增长9.8%,占地区GDP比重39.4%。
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
主动服务国家“双碳”战略
山东省加快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西海岸新区将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作为海洋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路径,2022年8月,新区成为全国首批、山东首个获批开展气候变化投融资试点的区市。
深化中欧双方可持续发展合作。2021年7月10日,成功举办中欧气候投融资暨ESG国际合作会议,全国首个中欧绿色投融资示范区启动建设,国际首条应用中国本土化指标体系与数据供应商的ESG指数公布;2022年9月5日,高水平举办中欧可持续发展青岛论坛暨2022国际健康与环境产业发展论坛,来自10余个国家的政府要员、驻华使节、院士专家、企业家出席,中欧环境与气候产业合作发展院士顾问团正式组建,国际可持续发展创新中心、产业促进运营服务中心等5个环境合作项目签约,为中欧可持续发展合作注入新动力。今年将在新区举办中欧环境与气候青岛论坛,打造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的新平台,在国家“双碳”战略大局中展现新区担当。国际健康与环境产业联合会联席理事长朱琨表示,中欧建立广泛的环境与气候合作伙伴关系具有全球示范作用,可以为加强环境与气候更广泛国际合作注入持久动力。
构建绿色金融支撑体系。今年1月,农业银行青岛分行、浦发银行青岛分行和兴业银行青岛分行3家银行在新区设立银行绿色金融专营事业部,围绕碳市场、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和生态农业等领域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建立银行机构“双碳与气候投融资”考核机制,组织气候投融资金企对接会,为银行和企业搭建沟通渠道,引导驻区金融机构在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以及生态经济三大领域积极探索金融产品创新,利用碳配额、碳排放权、碳汇等开展质押贷款业务,支持清洁能源生产、湿地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产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生产。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发放全省首批碳排放权质押贷款,青岛银行“碳贷通”成为全省首笔碳中和贷款,全国首单超低能耗建筑性能保险落地中德生态园。
大力实施海洋碳汇工程。积极探索海洋领域增汇减排、碳汇核算交易等实施路径,获批筹建国内首家自然碳汇交易中心,与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共建自然碳汇研究院,开展海洋碳汇标准体系研究,建立陆海统筹增汇模式,率先打造海洋碳汇特色示范区。
率先开展岸线生态修复。在灵山岛自然保护区建立“碳普惠激励”机制,成为全国首个得到权威部门认证的“自主负碳”区域;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试点开展“海上环卫”制度,近三年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保持100%,灵山湾获评全国首批美丽海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