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殡葬工作人员作为为生命送行的职业,难免会被公众误解甚至中伤,但伴随生态安葬、移风易俗新理念的蔚然成风,越来越多年轻人进入殡葬行业,社会对殡葬行业的理解与认同也在不断提高,绿色文明祭祀逐渐成为了全社会祭祀的主流,生命终点的守望者——殡葬从业者逐渐受到关注。
在莱西市殡仪馆火化中心,记者了解到,遗体接运、整容、火化、骨灰寄存、告别仪式……这些别人看起来陌生而遥远的工作,却是殡仪馆工作人员的日常。2003年,姜浩明在这一年进入莱西市殡仪馆火化中心工作。“刚开始觉得做火化工就是按按电钮、拣拣骨灰就可以了,直到真正在这个岗位上才知道,最大的挑战还是接触各种各样的尸体,吃不下饭、呕吐、做噩梦几乎成为家常便饭。”但这些困难并没有让姜师傅退却,他一边积极给自己做心理建设,一边通过加大接触遗体频率来锻炼自己,很快便适应了这一特殊的工作环境。
他告诉我们,在殡仪馆工作面临最大的难题仍然是外界的眼光。在最初选择这个职业时很多人都来劝阻他,即使他最终坚持了自己的想法,但对身边朋友或多或少的疏远仍然会感到伤心,“当然这也不能怪他们,人们对死亡这件事还是很避讳的。”也正因为职业的特殊性,他在外与人交往时,经常要考虑别人的感受,比如从不主动跟别人握手,只有别人伸手他才握。对于外面的喜事,他更是不会主动要求参加。
虽然嘴上说着殡仪馆工作辛苦,但在工作中遇到脏、累、苦及危险的工作,姜师傅总是冲在先、干在前,多年来,他熟练掌握火化炉结构和使用,在面临火化炉使用年限久出现故障问题时,他经常未等炉膛完全冷却完毕,就顶着高温熏烤,钻进去检修,从业十几年来,从未出现过任何一起事故。除此之外,加班加点更是姜师傅的工作常态,“半夜爬起来上班简直是家常便饭,有好几次甚至都没跟家里人吃上年夜饭。”
姜师傅告诉记者,夏天才是工作最难熬的时候,火化操作间里的温度高达40摄氏度,进车间几十秒就会浑身湿透。再加上5个火化炉同时启动,没有好的体力和意志力还真撑不下来。“其实大家都是如此,在抗击疫情最艰难的时候,赵福德、隋显忠两位年近60岁老党员,主动要求站在疫情防控前沿,除了年龄之外,他们身体也是一直不好,这种主动站出来的精神也是激励我走下去的支撑。”
姜师傅说,送逝者走好最后一程,既是对生者最好的慰藉,也是对生命的尊重。作为一名殡葬人,他努力让其圆满地画好人生句号。他告诉记者,每当他面对那些逝去的生命,心中都会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情感。“我知道,每一个逝者背后都有一个家庭,他们失去了亲人,失去了依靠。通过我的努力,能够让他们感受到一丝温暖和关怀。”
为了更好的服务大家,殡仪馆馆长王立梅身先士卒,积极战在第一线,学业务、学器械维修、学心理辅导、积极申请补助资金、设立员工“休息区”。“自己干的就是一份良心活,我们要为每一位工作人员做好保障,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现在临近清明节,能多做点就能多为大家多分担点,坚守在这个岗位上是我们的准则。”王立梅表示。
清明节将至,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莱西市鼓励全社会更加关注默默奉献的殡葬从业者,他们不仅是专业的工作者,更是传递爱与温暖的使者。此外,该市全面倡导厚养薄葬的理念,践行文明低碳祭扫新风尚,以“鲜花”代替“纸钱”,鼓励通过文明祭祀地将哀思更好地传递给已故的亲人。
(丁志亮 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