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从来不只是书本,成长也不限于课堂。秉承“共享生命成长”的教育理念,近日,山东大学实验学校(青岛蓝谷小学)五(1)中队的队员们相聚滨海公园,特邀的中国海洋大学环境地质工程专业的两位研究生大哥哥大姐姐化身“小老师”,给队员们带来了一堂海洋地质学实践课,现场队员们用废旧物品制作简易沙漏,这堂海边实践课培养了队员们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并加强了队员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了班级的团队协作精神。
走进海岸线,了解海岸带地质作用
队员们的提问丰富极了:“沙滩是怎么形成的,海里为什么会有浪,为什么大海的颜色有差别”。老师们也特别有耐心地一一解答:海岸线是海面与陆地的交线,由于潮汐作用海岸线随海面波动而变动。海岸带包括海岸线两侧的陆上和水下两部分。
海洋中的波浪主要是由风力作用形成。由风直接作用下形成的波浪称为风浪。风浪在风停息后或离开风区向外传播就转变为涌浪,涌浪是在无风作用下继续传播的自由波,涌浪在传播过程中,波能渐减,波高渐低,而波长与波速渐增。
接着队员们走进沙滩,再次用手感受着下沙滩里的细沙,以前经常接触却从来没有仔细研究和思考它们形成的原因。特邀老师们开始了详细讲解:“沙子诞生的第一个阶段是在地球的内部,在这里炽热的岩浆慢慢冷却不同熔点的矿物先后凝固结晶出来,最终形成这种花岗岩,经历过亿万年的地质变化之后有地质运动来到地表,就进入第二个阶段,可能会认为从炽热的岩浆周围,来到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地表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石头来说这简直是一场噩梦,忽冷忽热的温度让岩石渐渐产生裂纹,雨水会慢慢地溶解一些矿物并且引起一些破坏性的化学反应,而生物也会源源不断的产生有机酸,一切都在不断地破坏这些花岗岩,那些更热的环境下形成的矿物比较脆弱经常被破坏的,最后就变成了一粒一粒的沙子,在此之后,逐渐形成了沙滩。
沙滩的颜色可以因地而异,通常有白色、金黄色、灰色,甚至黑色。这些颜色形成的原因主要取决于沙子中所含的矿物质和岩石的种类。例如,白色沙滩通常是由富含钙质的岩石磨碎形成的,金黄色沙滩可能是因为含有铁氧化物的岩石颗粒,而黑色沙滩则可能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磨碎而成。这些不同颜色的沙滩都是经过长时间的海水冲刷和风化作用形成的。”
队员们认真地听着,反复触摸手里的沙子,互相讨论着,收获着,在阳光沙滩大海中感受着不一样的海洋地质实践课。
废旧物品再利用,制作简易沙漏
为了培养队员们的环保意识和动手协作能力,特邀老师们还精心准备了“自制简易沙漏”的动手实践环节。所有的队员们在现场利用废旧的塑料水瓶和沙滩上的沙子,认真而有序的“工作”起来。大家互相协作,共同研究和讨论,一个个简易沙漏被队员们的巧手制作成功。队员们兴奋不已,原来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小物品都是可以再利用起来的。队员们达成共识,以后继续我们新的开发和研究吧!
本次海洋地质实践课不但使队员们在海洋的博大与深邃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增进了他们对海洋地质的认知,更是学校借力“蓝色硅谷”科技资源,构建“海洋特色”课程体系的重要体现。梦想是海洋,目标是水滴,水滴可成就海洋,目标也终会实现梦想。怀揣“心系祖国,放眼世界”的目标,相信队员们定能筑牢我泱泱中华海洋强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