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2024年11月26日版面
“蛟龙号”母港国家深海基地。袁福夏 摄
稳进新好
即墨,地处黄海之滨,陆海开阔、向海而兴。那一抹深蓝不仅塑造了即墨独特的城市特质,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聚焦青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目标任务,即墨区依托海洋优势禀赋,全力当好“海洋经济发展排头兵”。
在新时代的奋进路上,肩负使命的即墨不断挺进“深蓝”——坚持“陆海统筹、全域蓝色”理念,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产业转型为导向,全力推动海洋经济逐“新”提“质”,“蓝色成绩单”屡创新高。今年前三季度,即墨区海洋生产总值476亿元,同比增长7.7%,总量、增速均位居全市前列,预计全年海洋生产总值将突破620亿元。
科技创新催生强劲引擎
科技创新是“动力源”。
在即墨这座海洋重镇,集聚了蓝谷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崂山实验室、“可燃冰”开采试验基地等“国之重器”,国家深海基地、山东大学等50余家“国字号”科研院所和112个高端创新平台,形成了基础雄厚的科技创新优势。
俯瞰崂山实验室
依托这一优势,即墨区“建平台、汇资源、促转化”,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需求的重大科研项目,以“国字号”科研平台和领军科研人才为主导,成立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强化跨领域、跨单位、跨学科的协作攻关,加快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一批全球领先的海洋科技成果呈井喷之势——创新研发出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青岛造船厂接连攻克深海网箱建造技术难题,建成国内首座自主研制的大型全潜式深海智能渔业养殖网箱“深蓝2号”;森科特首创国内网衣清洗机器人,其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成功破解深远海网箱养殖清洁难题……
今年以来,即墨区新增国家和省、市科学技术奖励18项,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正高级工程师丁忠军、青岛国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溟获评2024年青岛市现代海洋英才。一项项海洋科技成果的涌现,无疑是海洋科技实力的有力注脚,也成为即墨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推动技术和成果从“纸面”到“地面”,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关键一招。即墨着力提升海洋科研服务水平,依托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科创荟”服务品牌,搭建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对接交流平台,通过揭榜挂帅等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成果。今年以来,通过开展“科技创新论坛”等活动,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2.3亿元。
产业振兴澎湃蓝色动能
产业振兴是“冲击钻”。
今年5月份,“深蓝2号”大型智能深海养殖网箱实现陆地完工,该网箱由落户即墨的青岛造船厂建造,是目前我国应用海域最远、适用水深最深、养殖水体最大、功能性能最先进的深远海养殖网箱装备。
位于即墨区的青岛锚链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船舶制造重点配套企业,也是中国船用锚链和海洋工程系泊链的出口基地之一,生产技术装备和工艺以及产品质量均达到了国内外领先水平,超过60%的产品出口到国外市场。
即墨海洋产业基础良好,拥有涉海规模以上企业205家,产业范围覆盖海洋渔业、涉海设备制造等22个大类。今年以来,即墨区坚持向新求质、集群发力,加快完善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蓝色动能澎湃汹涌。
——培育传统产业新优势。不断推动涉海设备、现代渔业、海洋文旅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青岛造船厂新承接订单30余艘,订单数再创新高;汉缆海洋工程项目新上超高压海缆生产线,打造北方最大的海缆生产基地;“国信1号”养殖工船写入中央一号文件,2号工船10月份顺利出坞,预计明年初投入使用;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正式启动,海洋生态修复项目获批中央4亿元资金支持。
——激活新兴产业新活力。持续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等产业,海智源、海之林在海洋生物制品领域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森科特首创国内网衣清洗机器人,多项功能填补国内空白。
森科特首创网衣清洗机器人
——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前瞻布局深海开发、海洋信息等产业赛道,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国家深海基因库、国家深海标本样品馆等“深海三大国家平台”加速落地;崂山实验室“瀚海星云”和“问海”两个大模型相继发布,迈出建设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矩阵国内“第一步”。
“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即墨以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为核心,聚焦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完善海洋产业体系,着力提升现代海洋产业能级。”即墨区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新兆表示。
项目带动激活蓝色经济
项目建设是“生命线”。
今年2月份,海尔集团旗下的纳晖新能源项目签约落户蓝谷海洋新能源产业园。依托该项目,即墨将建设新能源产业互联网生态园。园区聚焦“场景定制”应用,结合物联网、云计算等多种前沿技术,通过软硬件智能化集成,为用户提供集发电、储电、管电于一体的新能源解决方案,通过整合行业上下游优质资源,推动海洋科技创新与绿色能源产业深度融合。
纳晖新能源项目只是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即墨区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树牢“项目为王”导向,注重招引优质涉海项目,提升海洋经济新质生产力。新引进双丰物探等涉海项目16个,推动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北部码头等41个项目入列青岛市海洋重点项目,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项目梯次推进格局。
当下,一大批在建重点海洋项目跑出“加速度”。海洋生物产业园建设加速推进,青岛美谷生物共享工厂投入使用,活性乳酸菌项目主体封顶;数字装备生产基地从今年1月开工建设到首栋单体封顶,用时短短110天;青岛综合试验场项目聚焦打造全国首个标准浅海试验场,已完成主体封底,计划明年竣工;中电建海上光伏项目10月份获自然资源部用海批复,正在加快并网建设……
驱车从即墨市区沿鹤山路一路向东,来到鹤山东路与莱青路交会处,曾经的阡陌山坡上,一栋栋现代化楼宇厂房拔地而起,这里就是国际蓝色生物谷项目建设现场。项目占地约981亩,按照“产业定位精细、标准化设计、订单式开发”的模式,高标准建设生产厂房、中试研发车间及公共配套设施,依托蓝谷高校院所科研集聚优势,重点引进海洋药物、海洋功能性食品及美妆产品、海洋生物制品、海洋新材料等现代海洋企业,打造集研发生产、公共服务平台、生产生活配套于一体的海洋生物特色产业板块。目前,项目一期已竣工验收,瑞科盟生物、蓝澎实验室、美谷生物、海洋生物酶制剂等13个项目签约入驻。
国际蓝色生物谷
为推动涉海项目由“集聚”向“集群”转变,即墨区高标准谋划布局涉海专业园区,持续引进投资体量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海洋产业项目,产业链、创新链深入融合,激发产业集群倍增效应,海洋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日益强劲。
展望未来,青岛向海图强的“冲锋号”再次吹响。新征程上,即墨区将切实增强发展海洋经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升海洋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水平,努力建设一批海洋项目、培育一批海洋企业、打造一批海洋创新平台、突破一批海洋关键技术、打出一套推动海洋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靶向发力、久久为功,努力为青岛市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