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接下来的青岛,是一亿次的春和景明。
梅花与玉兰共舞,樱花与杜鹃竟开;
一树树玉兰花开,吹响了春天的号角;
风起花落纷扬如雨,中山公园和八大关的樱花树是全城心照不宣的浪漫据点;
樱花谢幕,大珠山的杜鹃便漫山遍野,朱红、玫粉浪潮层层晕染;
大学路的蔷薇悄悄爬上咖啡馆的砖墙,龙江路的泡桐将紫铃铛挂满枝头……
这便是青岛与春天的相遇,每一个转角就是一次惊喜。
这些散落于城市角落的花事,让钢筋水泥的丛林也变得温柔。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春和景明、繁花锦簇的青岛再度成为文旅焦点,打卡她的美丽变成了春天最IN的事——
于是,“赏花特种兵”挤爆各大景区。
【02】
这届年轻人赏花有多拼?
有人凌晨四点抢占最佳机位,有人把赏花变成一场时装周,凌晨五点寒气未散的中山公园,樱花大道上已聚满为出片着长裙春衫的年轻人。在这场春天的狂欢里,青岛的每一朵花,都成了年轻人标彰显个性的社交货币。
在社交平台的推波助澜下,“青岛赏花地图”衍生出无数隐藏玩法:
大学生们发明了“地铁赏花法”——搭乘11号线穿越樱桃花海,透过车窗抓拍“移动的粉白瀑布”;
汉服社组团打卡大学路“樱花邮局”,在复古建筑前凹造型;
甚至有人发起“花海马拉松”,沿着滨海木栈道边跑边拍,誓要用运动风碾压“静态花魁”。
【03】
将“花期”变“旺季”,武汉樱花的破局之道早有先例。
从2018年,一男子在武汉大学疯狂摇樱花树引发争议,市政府迅速出台系列赏花措施:东湖樱园扩建夜游灯光秀,汉口江滩打造樱花主题市集,推出“樱花学术周”……到2024年,武汉樱花季人流量创下历史新高,数百万外地游客慕名前去。
武汉,成功把20天的花期锻造成城市超级IP。
而青岛,也同样没有辜负春光。
今年3月21日至5月20日,伴随着三十余种春花次第绽放将整座城市妆点成一幅流动的锦绣长卷,一场"以花为媒·邂逅青岛"的赏花节盛开启幕,开启横跨两月花海漫城的春日狂欢。这是一场从“花事”到“城事”的春日之约。
【04】
赏花不再只是简单的视觉享受,而是演变成一场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
沙子口鲅鱼节与赏花季的奇妙联动,诠释了青岛独特的海洋文化;
当游客在崂山脚下赏樱桃花时,不妨顺路品尝新鲜鲅鱼水饺,海风裹挟着花香与鲜味,成就舌尖上的春天;
“春风送信 花朝有约”崂山登瀛梨雪花朝节,百花的生辰之日,观百年梨园梨花盛景,体味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沉;
西海岸生态观光园的油菜花田里,托马斯小火车载着游客穿越金色花海,风车牧场与宫崎骏动画场景的完美复刻,让童话照进现实。
各大景区推出的沉浸式活动更是别出心裁:华严游览区的祈福仪式、张家楼樱花的稻草人艺术节、即墨古城的汉服巡游……这些精心设计的体验项目,让游客在赏花之余,也能深入了解青岛的历史底蕴与民俗风情。
【05】
如今的赏花不再局限于“到此一游”,而是通过消费场景的迭代升级,赋予传统花事更多现代内涵,让自带流量的自然景观,变身“消费磁场”。
赏花节通过整合崂山、中山公园、大珠山等全域资源,推出“樱花列车穿行花海”“地铁11号线赏樱专线”等特色产品,形成“赏花+交通+住宿”的复合消费场景,提振旅游市场,有效拉动春日经济。
赏花主题同时推动特色经济:崂山王哥庄的“海水豆腐宴”、城阳草莓采摘、即墨麻片等地方特产销量激增;节庆期间推出的“花朝节文创市集”“非遗手作体验”等业态,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消费融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激活文旅消费新动能。
而通过“花朝节祈福仪式”“崂山茶文化节”等当地文化活化传承活动,将传统民俗转化为可体验的文旅产品。如即墨古城将柳腔戏曲与海棠花节结合,日均吸引游客超3万人次,实现非遗活态传承,传统与时尚融合,共唱时代之歌。
从“樱花季→杜鹃花海→油菜花田→菊花展”的时序性活动策划,青岛打造的不是单一而是有顺有序次第花开的“花城”品牌,四季IP矩阵的构建,同时串联“上合国家民族服饰巡游”“国际啤酒节联动”等活动,将赏花场景与国际元素深度融合,将显著提升青岛的城市国际能见度。
青岛的赏花季之所以动人,在于其超越了单纯的景观堆砌。从八大关的欧式别墅与垂丝海棠的中西对话,到小麦岛的花田与海洋文化的诗意交融,这座城市始终在探索自然与人文的共生之道。
玉兰不误春约,岁岁如故。
海棠不负春期,年年如新。
这场持续60天的花事狂欢,既是自然馈赠的礼物,更是城市创想的杰作。真正的文旅融合不是资源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尊重在地文脉的基础上,用创意串联起诗与远方。当十里春风吻上万顷花海,浪漫已成为生产力,青岛正以花为笔,书写着新时代的春日恋歌——这里,每朵花都在讲述故事,每次绽放都在创造可能。
(文: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