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瓦绿树与碧海蓝天的映衬下,青岛不仅是一座以浪漫著称的滨海城市,更是一座以劳动精神为底蕴的“工匠之城”。202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这座城市再次以劳动者的奋斗故事诠释了“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青岛精神。从全国首位“人民工匠”许振超的传奇,到街头驶过的劳动主题车厢,再到工会驿站里流动的温情,青岛正以行动书写着新时代的劳动者篇章。
城市精神:劳动为笔,创新为魂
青岛的城市精神,既镌刻在八大关的百年建筑中,也流淌在码头工人的汗水里。这座曾以港口经济崛起的城市,始终将“实干、创新、担当”作为精神内核。从康有为笔下“中国第一”的赞誉,到现代工业文明孕育的“振超效率”,青岛的每一次跨越都离不开劳动者的智慧与坚守。正如市北区总工会“驿路同行”活动中展现的“四三三工作法”——高标建设、高效运管、高质发展,青岛正通过制度创新将劳动精神转化为城市治理的生动实践。
振超之路:匠心筑梦,效率为峰
在青岛劳动者群像中,许振超无疑是最耀眼的星辰。这位仅有初中学历的码头工人,用50年时间书写了“产业工人追求卓越”的传奇。1974年,他初入青岛港时连扛麻袋都踉跄,却在老工人的激将法中领悟“劳动需要巧劲与智慧”的真谛。九年门机司机生涯,他练就“一钩准”“一钩清”绝活;面对国外技术垄断,他耗时四年手绘两尺厚电路图,累计为企业节约维修费800万元。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率领团队9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将“振超效率”铸成全球港航界的“金字招牌”。2024年荣获全国首个“人民工匠”称号时,他坦言:“技术上要有自己的‘杀手锏’,跟在别人后面不是中国工人的选择。”
许振超的故事,是青岛产业工人“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精神的缩影。他发明的“显新穿针”训练法——要求司机从38米高空将电焊条精准插入啤酒瓶口,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正是青岛劳动者追求极致的生动写照。这种精神已如基因般融入城市血脉,培育出9000余名各级工匠,其中4人获评“大国工匠”。
精神传承:工匠之城,温暖坐标
青岛对劳动精神的弘扬,既体现在宏大叙事中,也浸润于细微之处。2025年五一前夕,李沧巴士驾驶员董述飞打造的“劳动节主题车厢”,用“时空隧道”串联起不同时代的劳模精神。从革命年代的艰苦奋斗到新时代的“负碳海岛”创新,乘客在移动车厢中感受着劳动价值的代际传递。而市北区41个工会驿站开展的“微心愿”服务闭环,将充电宝增设、健康体检等3000余条劳动者诉求转化为具体行动,让“服务型治理”成为劳动关怀的新范式。
这些创新实践,与许振超精神形成时代共鸣。正如青岛市委党校教授刘文俭所言:“‘振超精神’是青岛现代工业文明孕育的精神力量,它推动产业升级,更激励普通人成为‘没有奖章的工匠’。”从海尔工程师王阳阳带领团队斩获20项专利,到中车电焊工张合礼追求“千米焊缝零缺陷”,青岛劳动者正将工匠精神注入智能制造的浪潮。
共生共荣:劳动沃土,城市未来
站在建设“劳动者友好型城市”的新起点,青岛的实践揭示着深刻命题:城市精神需要劳动者的汗水浇灌,而劳动者的价值实现也需要城市提供沃土。当VR技术将工会驿站变为“云端港湾”,当复古劳动车厢变身“移动精神课堂”,青岛正以数字化与人文关怀的双重赋能,构建“劳动光荣”的立体生态。
这座曾以“青山绿树、碧海蓝天”征服康有为的城市,如今正以“振超效率”“工匠之城”重新定义现代工业文明的诗意。正如许振超在报告会上所言:“每个岗位都是强国的战场,追求卓越才能让平凡闪光。”工匠之城的建设,正在为青岛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不歇动力。当五一劳动节的钟声响起,青岛的劳动者们仍在码头、车间、街头、实验室续写着新的传奇——这或许就是对“劳动创造幸福”最有力的诠释。
这个五一,让我们向所有劳动者致敬。愿青岛的山海见证更多奋斗故事,愿劳动的光芒永远照亮这座城市的未来。因为在这里,每个奋斗的身影,都是时代最美的风景。
文:崔恒亮 陈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