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以国家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山东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为契机,聚焦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产业能力双提升,提升关键办学能力,构建市域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新模式。
一、坚持市级统筹、重点突破,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市域统筹机制
一是强化政策支撑。以实施《青岛市职业教育条例》为总抓手,围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等出台政策文件13个,初步搭建起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四梁八柱。出台职教高地建设方案,抢抓部省共建职教高地机遇,推动职教高地建设顺利收官;印发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中职学校提质扩优、高职办学规模扩增等六项工程,进一步完善区域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政策框架。
二是强化发展统筹。坚持全域发展、中高本贯通发展和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则,优化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学校布局、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重点规划推进职教园区建设和高职院校建设,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供有力支撑。近5年新增4所高职院校,青岛市两次获评“山东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的市”。
三是强化资源保障。加强政策激励,规定试点产教融合型企业兴办职业教育可按照一定比例投资额减免该企业本年度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近3年共为产教融合型企业抵免超8000万元。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的职教经费保障机制,自部省共建职教高地以来,全市用于新建职业院校的财政资金达106亿元。
二、坚持上下贯通、职普融通,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
一是构建中高本一体贯通培养模式。适应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需求,积极推进中职与高职“3+2”、中职与本科“3+4”贯通培养改革。全力支持举办新型五年制高职试点,抢抓机遇,青岛市共有17所中职学校、168个专业点获批招生,2025年计划招生1万人。
二是构建职普融通联合育人模式。立足提供优质多元的教育选择,先后出台《关于加强中学教育阶段职普融通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探索出“职普融通”“综合高中”“新型职普融通”三种高中阶段联合育人新模式,实行职普课程共建、师资共享、学籍互转。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省级、市级综合高中试点校3、16所,23所中职学校开设职普融通班,7所中职与8所普高合作开展新型职普融通班,在校生总计超2万人(这些数据为2024年办学情况,不包含2025年招生计划),工人日报以《一考不再定终身》为题报道青岛市做法。
三是构建校企合作联合育人模式。抓住承担国家现代学徒制改革等契机,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试点已安排资金6000万元,1.2万名学生受益。聚焦解决校企合作中的“校热企冷”问题,探索“3+1+2”校企共育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海尔集团成功试点。创立校企双元主体、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企业的“双元三地”人才培养模式,获2022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三、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提升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级
一是建设服务产业园区的职教园区。坚持园区跟着产业走,聚焦服务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区域优势产业,在产业集聚区重点打造产教融合职教园区项目。重点加快青岛职教园规划建设,职教园一期项目、青岛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已主体完工,职教园二期已立项。
二是建设匹配产业发展的专业布局。坚持专业跟着产业走,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对接青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和“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支持增设“急需紧缺”专业、重点专业和新兴专业。目前,全市11所高职院校、51所中职学校共开设300余个专业点。
三是搭建汇聚产教资源的平台载体。探索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的“青岛模式”,成功遴选2个国家级、55个省级、76个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4所职业院校的6个专业入选工信部全国首批产教融合专业试点,6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入选省级示范产教联合体;2023年,青岛市成为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首批成员单位。
四、坚持高端引领、开放发展,提高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
一是突出“内涵”引领。投入约1.2亿元支持“双高计划”院校建设,按照每校2000万元、每个专业400万元的标准,立项培育省高水平中职学校10所、省中职特色专业20个。青岛市《助推县域三农转型升级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与研究》获得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中职教育唯一特等奖。
二是突出“金牌”引领。将技能大赛作为提升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水平、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2024年,市级财政安排资金600万补助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承办校,安排资金363万奖励获奖学校和师生,全市共获得11枚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金牌、24枚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金牌,金牌获奖数全省第一。
三是突出“国际化”引领。持续打造中德职教合作特色品牌,建成“职业教育(青岛)国际客厅”、中德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等中德职教合作平台。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新模式,西海岸中德应用技术学校与新西兰培黎实训基地共建“培黎墨子工匠学院”,青岛电子学校在尼泊尔开办全国首个中外合作中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