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胶州湾畔,一所承载着国家战略使命与人类健康愿景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康复大学,正以“为科学创新知,为人民谋健康”为初心,在医理工文多学科交叉的前沿阵地,书写着中国高等教育与健康事业的崭新篇章。自2024年获批设校以来,这所全国唯一以“康复”命名的大学,仅用一年时间便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领域交出了令人瞩目的“硬核”答卷,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康复科技发展的时代标杆。
使命驱动:
在国家战略版图中锚定康复坐标
康复大学的诞生,是国家战略需求与人民健康期盼同频共振的必然结果。据《柳叶刀》数据显示,全球每3人中至少1人存在康复需求,而我国2019年康复需求人口已达4.6亿,听力损伤、腰痛、关节炎等慢性病群体规模居世界前列。与此同时,我国康复专业人才缺口巨大,康复医师、治疗师、护士等岗位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制约着健康中国建设进程。
在此背景下,“建设康复大学”被连续写入“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纲要,成为国家优化高等教育体系、提升康复服务能力的重大战略布局。从2015年中国残联提出设想,到2024年教育部正式批复,历时9年筹备,教育部、中国残联、国家卫健委等部委与山东省、青岛市凝聚合力,终于在胶州湾畔建起这座“康复圣地”。
作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康复大学自诞生便将“服务国家战略”刻入基因。
强化科教兴国的人才引擎,康复大学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构建“五高”体系——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高层次科技创新体系、高素质人才队伍体系、高效能条件保障体系。重构中国高端康复人才培养格局,为山东、中国乃至世界康复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争当健康中国的创新先锋,聚焦人口老龄化与重大健康需求,锚定重大健康需求、关键核心技术和战略新兴领域,开辟“以健康促进为中心”的“医理文工”多学科交汇发展路径,加快构建产学研转用深度融合创新范式,助力打造“中国康湾”康复产业集聚区。
作为创新驱动的战略支点,康复大学致力于创新赋能,与健康领域头部企业联合打造省部级科研平台,合作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级科研项目,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广泛的学术联结,让康复大学迅速融入国内外学术网络,不断放大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维度的联动效应。建校一年来,新增科研项目144项,发表高水平论文670篇,以第一单位署名的论文突破1000篇,在智能康复装备、神经康复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突围:
在交叉融合中构建独特竞争力
作为中国北方唯一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康复大学以“交叉创新”为破局之道,在科研平台、项目攻关、学术生态等方面构建起独特的竞争力。
学校围绕“大健康”领域布局22个科研平台,其中山东省神经康复重点实验室获批标志着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重大突破。康复国际全球合作研究中心、心肺康复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聚焦国际前沿与行业痛点,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转化”全链条支撑。推动康复大学的外骨骼、机器人等技术,能在青岛实现产业化落地。比如,青岛高新区康复产业方案特别指出,支持康复大学与海克斯康开展康复机器人研究合作。再如,青岛家电巨头海尔正将康养产业作为第三增长曲线,正发力外骨骼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等。
推进科研攻坚,实现从项目申报到成果产出的全链突破。学校团队围绕心肺康复、神经康复、运动康复和智能康复等前沿交叉重点领域和优势领域,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获批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积极开拓多维度、多层次的科研合作新路径,加快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走向大市场;与海尔、海信、崂山实验室等企事业单位共同开展科研攻关,不仅做“从0到1”的突破,更通过产业化实现“从1到10再到100”的拓展。
在构建学术生态方面,实现从单点突破到协同创新的文化重塑。建立“学校—学院—团队”三级学术交流体系,累计举办高规格、高水平学术会议与项目会7场,开展各系列学术活动55场,组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系列讲座暨科研能力提升学术沙龙4场,让“交叉融合”成为融入日常的学术基因。不断延伸学术“朋友圈”,作为副理事长单位参与山东省医养健康高等教育共同体,作为副主任委员单位加入6个专业委员会,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广泛的学术联结,让康复大学迅速融入国内外学术网络,不断放大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维度的联动效应,在康复工程、主动健康等领域形成国际合作范式。
人才培育:
独创“三制三化三融合”育人模式
作为中国北方唯一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也是中国唯一以健康促进为核心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康复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独创“三制三化三融合”育人模式,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制赋能。学分制与自主选课制让学生获得个性化学习路径,2024级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208条教学任务的编排构建起专属知识体系;导师制为每位本科生配备学术与人生导师,207名专任教师中94%拥有博士学位,20%以上为院士、杰青和省级以上称号等高层次人才,高质量师资确保了指导成效;书院制打破专业界限,不同专业学生在学术活动中交流观点、碰撞思想,形成浸润式学习环境。
三化提质。小班化教学让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得充足的学习资源,以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激发创新思维;个性化培养借助人工智能分析学习轨迹,为学生定制发展方案;国际化办学通过与海外高校合作,让学生视野更加开阔。
三融创新。科教融合让学习超越课堂边界,大一即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课题,103名本科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创新实践;产教融合通过与华为、歌尔等行业头部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医教融合则着力构建附属医院体系,形成“早临床、多临床”的实践教学模式。
与此同时,秉持“借船出海”理念,构建多层次合作体系:在日本藤田医科大学,学习针对脊髓损伤患者的WelWalk步行机器人、智能缓冲地板材料与悬吊式起立反射训练系统等创新成果;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进入儿童物理疗法科、脊髓损伤骨疾患物理疗法科、智能作业治疗科等特色科室,参与临床实践学习;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亲身接触ECMO人工肺系统、糖尿病足智能鞋、多维断层成像系统、植介入器械等尖端设施;在深圳华大基因,学习基因科技领域的先进技术与理念,提升实践能力。
未来展望:
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究型大学
“康复这个词汇,微观上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学科专业概念,对照的是临床医学、护理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等,康复医学是追求最佳医疗结局。而康复大学的康复,康是健康的康,复是复兴的复,意思是健康复兴、健康促进的意思,是社会发展的含义。”中国工程院院士、康复大学校长董尔丹表示。建于青高新区的康复大学,以创新为内核,深度融合多元学科,开创性地织就了“康复+”学科网络,将医学、理学、工学等六大门类深度链接,锻造出康复治疗技术、生命与健康科学等五大专业集群。
建校元年,康复大学已在医理工文交叉领域树立起创新标杆:这里有从无到有的建校奇迹——9年筹备建成全球唯一成体系康复高等教育机构;有跨界融合的学科创举——打破“康复=医疗”的传统认知,构建“健康促进+科技创新+产业服务”的立体生态;更有心系家国的使命担当——据了解,康复大学今年招生人数、专业数量将进一步扩大,招生人数由去年的300人扩大到400人,专业(方向)由5个扩大到9个,面向山东、河南、河北、江苏等7个省(自治区)。由此可见,经过一年的探索和沉淀,康复大学已经蹚出一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新路,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从山东省到青岛市到青岛高新区,康复大学在青岛康复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支撑作用越发显著。在人才引进方面,康复大学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可为青岛康复产业吸引全球顶尖人才,输送高素质人才。在产教融合方面,康复大学的外骨骼、机器人等技术,也能在青岛实现产业化落地。
从粤港澳到黄浦江,从黄浦江到胶州湾,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创新之火在中华大地燎原。而康复大学,正以“健康复兴”为己任,在时代的浪潮中扬起风帆,向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破浪前行。这里是梦想开始的地方,更是重塑人类健康未来的起点——康之所向,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