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产业,被视为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石,也是现代工业的粮食,对国家发展有战略意义。
瞄准半导体产业、誓要“抢滩登陆”的青岛,近日连续迎来重要突破。6月27日,青岛思锐智能半导体先进装备研发制造中心落成投产活动在青岛自贸片区举行,成功填补了青岛在半导体核心装备领域制造业的空白。而在此后,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对于青岛相关公司追加投1亿元,也让人看到了青岛半导体产业的光明前景。
1
官方信息显示,青岛思锐智能半导体先进装备研发制造中心项目,计划投资超12亿元,聚焦原子层沉积镀膜(ALD)和离子注入机(IMP)两大核心半导体前道设备的研发与量产。ALD与IMP皆为芯片制造领域的核心工艺装备,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第三代半导体、新能源等诸多高精尖设备领域。作为国内唯一同时突破ALD与IMP两项半导体领域核心技术并实现批量生产的半导体设备企业,思锐智能研发制造中心项目将达到年产百台设备的目标,为青岛抢占半导体行业提供有力臂助。
值得关注的是,青岛芯恩的创始人张汝京出席了思锐智能产业项目的投产活动仪式,在官方报道中,称其为“中国半导体产业领军人物”。张汝京与青岛半导体产业颇有渊源——2018年,张汝京曾在西海岸新区中德生态园牵头创办青岛芯恩,考虑到张汝京创办的青岛芯恩,同样属于集成电路产业中的制造环节,此次回归,是否意味着接下来双方会有合作的大动作,令人期待。
事实上,青岛在半导体行业的深耕由来已久。早在2018年,思锐智能便成功收购了ALD技术的发源地芬兰Beneq公司,随后,思锐智能便借助Beneq为跳板,充分联通整合了半导体领域海外一线研发资源,从而成功开启ALD技术国内外联合研发以及青岛本土产业化的进程,通过自主研发逐步完成面向硅基及化合物半导体的全系列机型布局。
2024年,思锐智能完成半导体前道工艺设备领域的关键突破,实现全国首台高能离子注入机国内主流验证,2023年,思锐智能方面曾透露,企业首先研发的高能离子注入机已经成功打破国外方面的技术垄断,已交付国内头部客户。随着此次制造中心投产,ALD以及IMP实现量产,标志着青岛已经抓住了半导体产业中的“芯”跳脉动,成功实现布局半导体行业多年来的成果收获,为中国半导体领域实现技术自主可控提供有力支撑。
2
除了青岛思锐智能半导体先进装备研发制造中心项目外,青岛的半导体产业,近期还有其他利好。
7月初,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通过交易所公告披露,旗下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向青岛新核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青岛新核芯”)投资1亿元人民币现金。同时以1.32亿元收购Champion Joy Co.所持新核芯股份,总投资额达2.32亿元。这也是继去年3月富士康对青岛新核芯增资1亿元后的又一笔投资。
鸿海集团的“半导体帝国”已初具规模,涉足半导体设备、封装、晶圆厂、IC设计、系统整合等领域。如今连续两年在青岛新核芯追加投资,表明了对青岛相关产业的高度重视。官方数据表明,2024年11月,青岛新核芯的出货量突破5万片。
在半导体核心装备的产业布局方面,青岛下了一盘大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志在打造中国芯谷。
早在今年年初,青岛的宸芯科技以及思锐智能科技两家本土半导体企业就已经排队进入IPO,标志着青岛布局的“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作为两大先导产业之一的青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正在进入发展高峰期。
从青岛市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半导体制造设备已成为青岛半导体产业领域的强力支撑点。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青岛半导体专用设备领域营收占比达到26.1%,仅次于集成电路制造。
目前,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园已累计集聚产业链上下游项目46个,总投资约1803亿元,成功跻身“中国集成电路园区综合实力TOP30”榜单第17位,为青岛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劲潜能。
眼下,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跃升6275亿美元,显示了这一产业的勃勃生机。中国经过多年追赶,2023年在全世界半导体产业份额,已经超过了7%,青岛对此贡献良多。
从“规模制造”到“智慧创造”,近年以来,青岛成功实现了高端技术领域的产业升级,这座以啤酒、家电以及轨道交通闻名的城市,成功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智能跃迁。
本文作者:崔恒亮 陈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