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描述】
某保险公司接到多位客户反映,称该公司代理人方某向他们推销一款 “高收益、低风险” 的 “保险理财产品”,承诺产品年化收益率高达15% 以上,远远超出市场正常水平,且声称由该保险公司提供担保,安全可靠。
不少客户在高额回报的诱惑下,纷纷与方某签订了所谓的“保险理财合同”,并将大量资金投入其中。起初,方某按照约定支付了前几期的利息,进一步获取了客户的信任。
然而,好景不长,几个月后,客户们发现无法联系上方某,联系保险公司发现该公司没有此人也没有这款产品,这才意识到自己可能遭遇了非法集资骗局。
【调查结果】
保险公司接到客户求助后高度重视此事,立即成立专项调查小组,联合公安机关展开深入调查。经调查发现:
1. 方某并非公司正式员工,而是曾在公司短暂任职的保险代理人,早已离职;
2. 他伪造了公司的印章、保险合同和宣传资料,利用客户对该公司品牌的信任,打着公司旗号进行非法集资活动;
3. 该公司从未推出过此款 “保险理财产品”,也未对其提供任何担保。
随着调查的深入,公安机关最终锁定了方某的行踪,并将其成功抓获。经审讯,方某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原来,他利用客户的资金购买豪车、奢侈品等,导致大部分资金无法追回。截至案发,已有数十名客户上当受骗,涉案金额高达数百万元。
【风险提示】
1. 选择正规渠道
务必选择正规、信誉良好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产品。购买保险时,通过保险公司官方网站、官方APP、客服热线或线下营业网点等官方渠道进行交易,切勿轻信陌生人推荐,避免通过非正规渠道或个人进行购买,防止落入非法集资圈套。
2. 细读合同条款
在购买保险产品前,仔细阅读保险合同条款,全面了解保险责任、免责范围、收益计算方式等重要信息。切勿盲目相信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对于模糊不清或难以理解的内容,及时向保险公司官方客服咨询确认。
3. 警惕高收益陷阱
牢记 “高收益伴随高风险”,对过高的收益承诺保持高度警惕。若某产品宣称的收益远超市场正常水平,务必提高警惕,理性分析,切勿被高额回报冲昏头脑。
4. 核实销售人员身份
在与保险销售人员接触时,仔细核实其身份信息。可通过保险公司官方客服电话、官方网站等正规渠道,查询销售人员是否为公司正式员工,切勿仅凭对方自称的身份或过往接触经历轻易相信。
5. 审查合同真实性
签订合同前,认真审查合同内容,留意合同是否存在模糊条款、错别字或格式异常等问题。仔细核对合同上的公司印章,如有疑问及时向保险公司咨询核实。
6. 保护个人信息
妥善保管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不随意将个人信息和资金交给陌生人。在网络环境下谨慎对待各类信息索取要求,避免信息泄露导致财产损失。
7. 及时举报可疑行为
如发现可疑的保险销售行为,或对保险产品、销售人员存在疑虑,及时向保险公司官方客服或相关监管部门咨询举报,切勿因犹豫或侥幸心理延误时机。
非法集资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也严重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 平安财险青岛分公司呼吁广大消费者要时刻保持警惕,增强风险意识,远离非法集资陷阱,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