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公示了新一轮"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突出贡献奖"拟表彰名单,青岛以7家上榜企业与济南、潍坊并列第一。这份成绩单背后,蕴含着青岛民营经济发展的成功密码。
这一奖项评选过程严格规范。今年3月,山东省发改委和工信厅联合发布评选通知,经过多轮筛选,最终在7月确定80家获奖企业。青岛企业占据近十分之一席位,充分彰显了当地民营经济的强劲实力。
从产业分布看,青岛上榜企业呈现多元化特征:既有即发集团(纺织)、汉缆股份(电缆)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代表,也有康大控股(宠物食品)、特锐德电气(电力设备)等新兴产业的后起之秀。与济南、潍坊偏重制造业不同,青岛民营企业中,国恩科技(新材料)、赛轮集团(特种橡胶轮胎)等科技创新型企业占据重要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青岛上榜企业都是行业隐形冠军。特锐德旗下的特来电在新能源充电领域遥遥领先,其充电网络覆盖全国366个城市,运营77.8万充电终端,市场份额全国第一。康大宠物食品投资3亿元建设的"超级工厂"即将投产,将推动青岛宠物食品产业升级。2024年,该产业产值突破50亿元,出口额达20亿元,带动就业上万人。
这些企业只是青岛民营经济发展的缩影。数据显示:2024年青岛民营企业进出口6291.3亿元,占全市69.3%,连续9年保持增长;民营企业占市场主体96%以上。2025年1-5月,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62.2%的投资、60%的税收、70.8%的进出口和89%的城镇新增就业。截至2024年末,青岛隐形独角兽和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第五、北方城市第二。
青岛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得益于优质的营商环境。2019年1月,青岛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成立民营经济发展局,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青岛模式":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40余个市直部门和10个区市政府协同发力;组织《民营经济促进法》志愿宣讲团开展20余场巡回解读;今年上半年拨付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5915万元,融资租赁奖补416.45万元,帮助176家白名单企业获贷35.43亿元。
这份突出贡献奖的荣誉,只是青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作为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强龙头",青岛正推动民营经济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本文作者:崔恒亮 陈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