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傍晚,中山路太兴里灯火璀璨,第3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老城会场“里院家宴”在此隆重举行。这场以“重温邻里温情,共诉老城回忆”为主题的家宴,不仅是一场味觉盛宴,更是一次城市文脉的深情回望。60余位老居民、劳模代表、城市更新建设者代表等齐聚一堂,在百年里院的青石红瓦间,共饮青岛啤酒,共享老城故事。
01# 一宴见文脉 老味道里的传承密码
里院家宴的餐桌,是一本浓缩的青岛“味觉史”。15道菜品,从圆葱拌木耳的清爽,到虾仁凉粉的滑嫩,再到烧鳗鱼的酱香,每一道菜都承载着青岛人的味觉记忆。这些老味道,不仅是劈柴院烟火气的复刻,更是里院厨房传统技艺的延续。
在宴席上,奶皮子酸奶与绛雪青岚饮品的搭配,让传统与现代风味在此交汇。这种“老味道+新滋味”的组合,象征着青岛在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之间的平衡。正如青岛市手工艺协会会长鲁汉所说:“里院的味道,不只是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而餐桌之外,更藏着城市的文脉密码。转角处的老物件美陈区,搪瓷缸、老式收音机静静陈列,LED屏幕循环播放着里院老照片。这些细节,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城市记忆的珍藏。
老居民沙丽华高兴地说,“今天真开心,又回到了老里院。而且啤酒节30年后又回到了这里,我们品尝到了当年的酒,当年的饭菜,开心得不得了。”
02# 一院见更新 老空间里的品质蝶变
家宴所在的太兴里,是青岛现存风貌建筑中价值要素最多,保护最完整,元素最齐全的里院群落。其“里外套院、院中有院”格局得以完整保留,毛石基础、木构挑梁的肌理清晰可见。这正是青岛以申遗为引领,坚守“历史价值要素全保护”的生动体现。
老居民刘玲感慨地说:“现在黄岛路、四方路、博山路这一块儿,修得这么美,这么漂亮。作为这里的老居民,我们感觉特别高兴。”
2018年起,青岛启动老城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从全球1200余处世界遗产中筛选出23处同类遗产地比对,明确“中西合璧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艺术”核心价值。如今,这片土地已成功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在上街里核心区,“一楼一策”的修缮理念贯穿始终。肥城路15号德式建筑的木雕山花原样修复,四方路里院的绿色门窗底漆、红砖错缝砌筑工艺精准还原。截至目前,市南区已完成20万平方米建筑修缮、56万平方米立面整治,901处传统风貌建筑得到系统建档保护。通过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结合,市南区让百年里院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生,既保留了历史的肌理,也提升了生活的品质。
03# 一街见活力 新业态里的古今交融
曾经“路破房旧、海鲜市场扎堆”的四方路老街区,如今已焕然一新。复古商号标牌在霓虹下闪烁,仿佛时光倒流重现昔日繁华。苟不理、东方早茶、娱作餐厅、同仁堂茶铺等各色业态鳞次栉比,传统老字号与新潮店铺相映成趣。
“刚刚又在街上逛了一圈,现在真是大变样了,干净、整洁、热闹,走在街上心情都舒畅。以前的老街巷现在变成了文化街区,既保留了记忆,又有了新活力,我们打心眼里高兴。”老居民王文积一边说,一边竖起了大拇指。
青岛创新“物理空间重塑+产业业态引入”同步推进模式,让老建筑在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中焕发新生。在市南历史城区,中山路主街等17条道路完成提升,5万米强弱电缆下地,水龙池子广场建成开放,3处游客服务中心投入使用。
不仅如此,300余家重点业态有序入驻,包括艺峰阁灌汤包、地二鱼汤馄饨、桃喜小馆、趣奇家,以及“静音酒馆”“非遗工坊”等新型文化空间。2024年青岛历史城区客流量创历史新高,全年突破7083万人次。2025年上半年,中山路区域游客量达3667.18万人次,同比增长超37.12%,其中五一期间日均接待31.47万人次、130余家重点商户日均营收首次达120万元,同比增长近20%,创中山路区域近年来消费水平历史新高。
“保护一处建筑、激活一片街区、带动一方发展”的良性循环,正在市南区历史城区悄然形成。
04# 一城见未来 共举杯时的同心所向
在民谣乐队的歌声中,青岛与世界的干杯声此起彼伏。老居民们频频举杯共饮,庆祝啤酒节重回老城,庆祝崭新的街里生活,也为更为灿烂的明天干杯。
这场家宴,不仅是一次美食的聚会,更是一次城市未来的展望。青岛正以更深厚的底蕴、更鲜活的气息,书写着“烟火人间、向新而生”的新篇章。
在保护与更新之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记忆与未来之间,市南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历史城区的保护更新,不只是空间的重塑,更是文化的传承、经济的激活与社会的融合。这里要让老建筑留住记忆,让新业态充满活力,让老居民共享成果。
在青岛与世界的干杯声中,
这片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土地,
正以更深厚的底蕴、
更鲜活的气息,
书写着“烟火人间、向新而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