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如同一颗鸡蛋
厚度约比一张手机膜
却扛住了四千年的岁月洗礼?!
这就是【了不起的山大文物】系列
今天的主角——
蛋壳黑陶高柄杯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它
用超薄的极致工艺
刷新你对远古文明的认知!
挖到宝了
这是龙山文化匠人的祖传绝活!
上世纪80年代,山东大学考古队在泗水尹家城遗址发现了这件惊艳世界的蛋壳黑陶高柄杯。
经研究判断,它来自距今4600—4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这个以黑陶闻名的“顶流文明”,
最早正是由山大考古前辈们在济南章丘龙山镇发现并命名。
眼前这个杯子是龙山文化特有的标志性陶器,也是我国古代制陶艺术的巅峰之作。
被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的最精致之制作”
薄可透光“蛋壳”技术让人屏住呼吸!
为什么这件黑陶杯被称为“蛋壳陶”?
——因为它真的薄如蛋壳!
所谓蛋壳陶,就是有着轻和薄的特点,其最薄处一般不超过0.5毫米,对着光线几乎能透出朦胧光影。
重量约五六十克,相当于一枚鸡蛋的重量,纵使轻薄如蛋壳,却质地坚硬、造型规整,
被赞誉为:“薄如壳,硬如瓷,掂之飘忽若无,敲之铮铮有声。”
一件成功的蛋壳陶背后,也往往伴随着数次失败。蛋壳陶对技艺和原料的苛求,恰如其名般脆弱而珍贵。状若黑玉,老祖宗的审美也太超前!
高17.8厘米,底径4.6,口径8.4
卷沿,碟形口,直腹
近底部内收较缓,腹部有凸棱一周
杯柄分界明显,筒形柄
柄部有六排条形镂孔
整体线条流畅优美,通体乌黑发亮
表面精细打磨,泛着内敛的光泽
宛如被时光打磨过的黑玉
考古学家猜测它可能是社会上层使用的礼器,用于祭祀、宴飨等重大礼仪活动。是土与火淬炼的极致艺术,是礼与美的完美结合。
端详这个杯子,就相当于回望整个史前文明的工艺巅峰。
它薄如蛋壳的身躯里,蕴藏着史前工匠的智慧,和礼制文明的曙光。
4000多年前的文物,在破土而出时重获新生,在如今的齐鲁大地上,用土与火续造着崭新的创造与传奇。
如今,这件存世稀少的完整蛋壳黑陶高柄杯,正在山东大学(青岛)博物馆四楼考古文物成果展馆静静等待着与你相遇。
当透过展柜玻璃凝视它时,四千年前的窑火仿佛仍在陶壁间流淌,那是中华文明美与礼最早的火种。
文创大赛正在火热进行中
前往博物馆寻找灵感
把历史基因融进无限创意
快来投稿,大奖等你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