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今天血压有点高,记得按时吃药,我下午再过来给您测一遍!”清晨的院上镇徐家屯村,丽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护理员小王刚放下血压仪,71岁的养老服务点组长于民江就端着热粥走进门——这样“专业服务+邻里互助”的场景,已成为院上镇乡村清晨最温情的日常。
作为青岛市基层赋能养老服务发展试点镇,院上镇积极落实《青岛市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工作方案》,探索“政府主导、专业运作、群众参与”的养老机制,依托丽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熟人社会的土壤里培育出“低龄帮高龄、健康助失能、专业融邻里”的服务模式,让乡村“银龄”群体在家门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政府搭台+平台运作,把“嵌入式服务”搬进家里
农村养老的关键在贴近实际,既契合老人生活习惯,也贴合乡村资源现状。院上镇政府精准把握农村养老“不离熟悉环境、不离邻里温情”的特点,将互助养老纳入民生实事重点项目,引入丽馨负责具体运营,构建起“镇养老服务中心—村养老服务站—户居家服务点”三级居家嵌入式养老服务网络。目前,全镇已建成10个新村养老服务站,50余家居家服务点。
走进于民江家的小院,门口的“居家养老服务点”挂牌格外显眼,堂屋里摆着新茶具和老人合影,角落摆放着丽馨配置的血压仪和应急药品。每天上午九点,村里的老人们就会陆续赶来喝茶聊天、下棋打牌,谁要是一天没来,大家准会结伴上门探望。
院上镇创新养老服务阵地“下沉”,将居家服务点直接设在低龄老人家中,由老人推选有威望、有热情、爱干净的低龄老人担任组长,变机构“走访式”服务为邻里“串门式”问候。如今,全镇居家服务点已覆盖近60个自然村,服务老人近2000人,激活了乡村邻里守望的传统,更带动老人整体风貌提升。
党建引领+专业赋能,银发力量成为养老生力军
“老大哥,您歇着,我去给您打饭!”辛庄新村养老助餐点前,63岁的周淑玲接过81岁老人高同良的饭盒,快步走向窗口。这温情一幕,是院上镇以党建为引领激活低龄老人服务潜能的生动写照。
农村养老,人是关键。院上镇坚持党建引领,深化拓展“银龄行动”,由镇民政办牵头,联合丽馨中心发起“银龄伙伴”计划。组织村党员干部、村医、退休教师等低龄健康老人培育“银发帮扶小组”,与高龄、失能、独居老人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不定期上门提供生活陪伴、健康监测,让“老帮老”从自发行为变成有组织、有规范的服务模式。
七十多岁的老党员秦兴贵加入帮扶小组后,每天主动到食堂帮忙,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代购物品。“以前总觉得老了没用了,现在能给老伙计们办实事,心里特别甜。”他感慨道。
截至目前,全镇已带动800余名老人加入“银发帮扶小组”,与丽馨专业护理员搭配,组建起生活互助队、文娱服务队等10余支专项队伍,累计开展探访关爱服务1300余人次,月探访率达100%。党建引领下的银发力量,既破解了农村养老人手短缺难题,也让低龄老人实现老有所为。
产业助老+积分赋能,造血模式铺就养老长远路
院上镇丽馨互助农场里,65岁的崔俊杰捧着自种的地瓜说:“这都是我们老伙计种的,吃得放心!”这片10亩红薯地,是“产业助老+积分赋能”融合发展的起步尝试,通过“服务兑积分、积分换服务”,让乡村养老从“单向支持”转向“循环造血”。
院上镇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重点搭建银龄互助积分体系。整合镇域闲置农房、旧校舍等资源,打造互助农场,组织有劳动能力的“年轻型老人”参与有机蔬菜、小麦、红薯种植,为养老服务中心、助餐点提供新鲜食材。参与劳动的老人按时长、劳动强度获得对应积分,可兑换住院陪护、适老化改造产品等服务。如今,已有28位低龄老人参与积分兑换,实现“劳动增收+精神充实”的双重效果。
为激活积分机制,镇政府还计划利用闲置厂房筹备“助老工坊”,引入面粉加工厂项目,未来吸纳低龄老人参与,收益部分反哺养老,进一步拓宽“以业养老、自我造血”路径。同时细化兑换清单,计划纳入健康体检、家政服务等项目,让积分精准对接老人需求。
下一步,院上镇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一老一小”融合服务点,通过老幼共学、节日互动等活动推动代际融合,实现“老幼共育、互助共暖”,为乡村注入更多温暖绵长的民生动能。
(通讯员:王振娟)
